據美國《世界日報》綜合報道,著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逝世,享年102歲。16日,紐約貝聿銘建筑事務所的發(fā)言人戴蒙德(Marc Diamond)證實了這一消息。
建筑巨匠貝聿銘曾因1989年在巴黎盧浮宮廣場擺上玻璃金字塔,被認為和盧浮宮格格不入;法國《費加洛報》曾帶頭抨擊盧浮宮金字塔這個“糟糕透頂的”設計,卻在金字塔啟用10周年發(fā)行特刊,歌頌它的登峰造極。
貝聿銘設計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1989年正式開放前,各界批判聲不斷,一度有9成巴黎人反對他的設計。
貝聿銘后來說:“當時我常在巴黎街頭遭人怒目相向。但在盧浮宮之后,我就覺得不會有太難的計劃了。”
貝聿銘是中國蘇州人,在香港和上海長大,到美國哈佛大學師承現(xiàn)代設計學校包浩斯創(chuàng)辦人葛羅皮亞斯(Walter Gropius)。
貝聿銘這位出身中國,美國養(yǎng)成的建筑大師,在成為盧浮宮改建計劃設計師前,從未改建過歷史建筑物,看似不是最適合的人選,但當時的法國總統(tǒng)密特朗對貝聿銘在華盛頓國家藝術博物館的現(xiàn)代主義擴建作品印象極深,堅持由貝聿銘操刀。
當時貝聿銘已年過60,設計出著名的“肯尼迪圖書館”和達拉斯市政廳,已是建筑界一方之霸,完全沒料到他所提的玻璃金字塔改善計劃,會遭到如此敵意對待。
他靠著交際手腕及冷面笑匠的本事,撐過一次又一次和官員與歷史學家的會面。
1984年1月,貝聿銘和法國歷史古跡委員會不歡而散,他甚至連提想法都不行。貝聿銘后來回憶那個“可怕的會議”時說,開會時有專家向他咆哮“你現(xiàn)在不是在達拉斯”。即便1983年貝聿銘贏得有“建筑界奧斯卡”之稱的普利茲克獎,仍無法讓惡意批評者住口。
當時的法國文化部長朗恩說,他到現(xiàn)在都還對貝聿銘的點子引發(fā)的“激烈反對”感到訝異;1983年時任盧浮宮館長的沙博為了抗議貝聿銘,不惜辭職。
盧浮宮曾是法王的王宮,在法國歷史中樞最顯眼的位置擺金字塔,是引發(fā)反彈的主因。另外,朗恩說,當時政壇左右派正好發(fā)生嚴重意識形態(tài)爭執(zhí),波及貝聿銘的計劃。
奉“讓光線來設計”為圭臬的貝聿銘,以大型地下藝廊聯(lián)結了盧浮宮三個主要展區(qū),透過金字塔玻璃灑下的自然光籠罩藝廊,即使陰雨天也自然明亮。
如今,玻璃金字塔已成盧浮宮的象征,地位和受歡迎程度與知名館藏蒙娜莉薩、米羅的維納斯不分軒輊,也是貝聿銘生前為世人留下的重要遺產。